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解读:编制乡村规划 |
发布日期:2018/10/25 点击率:2931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编制村级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因为村是乡村的基本单元,只有村级规划编制好、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难点是因为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村级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和乡镇规划,它更加强调参与性,即村民要参与到规划当中来;它更加强调特色性,是一种非标准化规划,提倡修复性规划,要求规划前充分了解村庄的历史文脉,而恰恰这类规划人才是严重欠缺的。因此,如何做好乡村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凝练规划理念,注重顶天立地 《规划》指出,要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科学合理且具有辨识度的规划理念是乡村规划的前提,对规划内容编制引领和规划实施落地,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乡村规划的精髓所在。在凝练乡村规划理念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顶天”和“立地”。 “顶天”要求在《规划》的基础上凝练村庄规划理念,一方面要充分梳理村庄发展的宏观背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实施国家战略、从国家到省到地市县乡以及相关区域等各级规划对村庄发展的定位等。另一方面,结合《规划》做好村庄规划的顶层设计,提出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建设目标、功能目标、产业目标等,并通过对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的探索,促进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村庄发展体系,避免陷入大拆大建和规划“千村一面”的困境。 “立地”要求在进行村庄规划编制之前,应进行大量的、深入的乡村调研,一方面对本村的气候生态、历史文化、农业产业、经济社会、区位交通等各种资源禀赋条件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分析,做到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对与本村资源禀赋相似的村庄发展进行考察和学习借鉴,再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对可资参考的经验、可以引进的产业、可以合作的项目等进行统筹考虑,做到统筹资源,为己所用。 深入挖掘文化,避免大拆大建 村容村貌的形成与发展是个历史的过程与积淀,由于各村所处的地形地貌、区域特征以及所经历的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特质,这种乡村特质是非标准的,因此,我们今天在做乡村规划时不能把城市规划这套知识体系套到乡村上来,应该采用修复性规划的手段谋划乡村发展,这样才能体现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为数不少的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偏离村庄整治重点;或者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有的甚至存在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突出问题,亟待改进。 《规划》强调,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因此,乡村建设在规划阶段就要特别注意保护乡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大力保护并充分彰显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传承乡土文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让乡村成为乡土文化传承脉络的符号和乡愁记忆的空间载体,努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强调顺其自然,不大拆大建,不追求形象进度,尊重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传统建筑,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 上下联动参与,稳步推进实施 乡村规划不仅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乡村区域发展的管控,更多的是对乡村发展与建设方向的引导和帮助。规划团队对上,要充分把握县乡两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村庄发展的定位,充分落实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充分把握上位规划指导思想和布局,立足乡村产业支撑,以县域、乡镇域为单元编制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促进三生空间协调融合,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下,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让村民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规划的过程中,乡村振兴规划过程也是乡村社会动员的过程,特别是涉及到村庄发展定位、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等关键内容,规划团队应组织村民一起讨论,把规划专家的思路与村民的想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规划充分吸收村民智慧,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便于落地。 在乡村规划实施过程中,县乡两级政府应加强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发挥规划过程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同时,着力培养本地乡村规划人才,打造一支能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实质以及目的意义,能充分理解乡村规划具体内容、规划布局,能助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具体规划组织实施的人才队伍,做好外来“专家”和本地“秀才”的有机衔接。(作者: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兰思仁) |
【打印此页】 【返回】 |